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春月》有感

www.977job.com 2021-05-17
读《春月》有感

  《春月》,不曾读作者包柏漪的英文原著,无法与中文版比较。英若诚的译文有一种做旧的韵味,下面是小编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春月》有感,希望你们喜欢。

  春月读后感1

  读《春月》时让我想到了多年前曾读过的一本小说,书名不太记得了,作者是董竹君,锦江饭店创始人,那本自传小说让我非常震撼,用主要的笔墨回顾了自己传奇式的辉煌经历,书很厚,前半段下力比较重,而新社会那一段则潦草收笔,那时自己很少读传记类的书籍,碰巧读到她的书后,心中不由得有莫名的苍凉感。也许人们更喜欢自己的前半生吧,离得越远,就仿佛有越多的话要说出来,而那段时光也因为遥远而变得更加美丽,董的后半生很坎坷,也有些不堪回首,所以她似乎只是用了寥寥数页就匆匆总结了一下就结束了。今天读这本《春月》,我同样有着这样的感受,就像是我们读《红楼梦》一样,尽管知道这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不一定真的存在,尽管知道那故事里的时代离我们很远很远了,可是我们仍然会为他们的悲欢而起伏着心情,为家族的兴盛兴奋,为家道的中落而黯然,小说写不尽人世的苍凉,留给后人的永远都是这样唏嘘不已的叹息。

  作者包柏漪用英文写作此书,翻译是吴世良,吴世良乃为我们非常熟悉的英达的母亲,应该说这部小说读起来文字的愉悦感非常强烈,这不得不归功于翻译吴世良,若没有良好的翻译功底,若没有感同身受的时代悲欢,这部作品一定体现不出这么强烈的美感。在读第一章时,开篇就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房间很凉爽,年深岁久的墙头上弯弯翘起的青瓦屋檐遮住了阳光……”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很久远的年代,安静、沧桑,仿佛置身其境。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特点,旧中国流传下来的美被过快的物质生活所埋葬,但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还曾有过旧时代的短暂记忆,于是那种年深日久的静谧是在心底里抹不去的。

  春月是在新旧时代更替的岁月里成长起来的,她有着旧时代女子的美好,却也受着新时代思想的影响,应该说她是幸运的,她和一个满意的男子结了婚,同样心中还藏着真正的爱情,尽管丈夫很快就牺牲了,她同样要背负旧家族的沉重,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春月的一生还是很幸福的,很多东西该出现时,就自然地在她的命运里出现了,她的一生也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整部小说以她的一生为主线照见了时代以及家族的起起落落,是时代的镜子。只是故事最后一小部分以非常简单的语调讲到了,带着不堪回首的沉重,这是一段跳不过的历史,也是人们不愿多说的岁月。

  春月读后感2

  一直以来,关于女性题材的小说都是文学创作者传道命运观、生命观的叙事秘器。每每经历于社会变革或思想启蒙之时代,对于女性在小说中的命运往往被作者寄予某种想象的隐喻,因而其结果总是格外的令人唏嘘。

  长篇小说《春月》是美国华裔女作家包柏漪用英文所创作诸多中国题材作品中的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在美国出版。小说通过描写一位名叫春月的苏州女子美丽柔弱的一生,展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近70年间,张吴两大家族五代人的生活画卷,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漫长岁月的动荡和变迁。作者以流畅的文笔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精致而古朴的江南风土人情。作品问世后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轰动,曾创下持续33周登上《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榜记录,并获美国图书奖的提名,美国《出版家周刊》甚至将之称为“中国的《乱世佳人》”。

  1988年,《春月》中译本首次在中国露面,此次是20年后的重新再版。有别于一般外国翻译小说,这完全是一个英文写就的中国故事。新版书中增加了英达为追忆其母亲,也就是本书的译者吴世良所写的一篇文章。他从另一个角度揭开成就了这部小说的精彩与传奇的包柏漪与吴世良,以及吴世良与春月之间的某种独特的联系。文章虽不长,但情深切切,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关于吴世良,在小说封面勒口处有这样一段介绍语:表演艺术家和翻译家,著名话剧家英若诚的妻子,因其出色的英语水平,曾担任过曹禺先生的秘书,并为周恩来总理作过翻译。1987年病逝于北京。《春月》是她翻译的最后一部书稿,也是她心血的结晶。

  抛开作者包柏漪中国出生,美国长大的经历,和原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的夫人特殊身份外,其生母方婉华乃清代文学家方苞之后,是地地道道的名门望族。在她笔下,春月虽出身封建大家庭,却受教于有“海归”背景的大伯父,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夹缝中,开启了向往自由、梦想、爱情的大门。而译者吴世良出身江南大户,早年入圣约翰攻读理工,后进清华外文系,毕业与英若诚考入北京人民艺术院,是中西古今皆通的聪慧才女。

  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无论是作者、译者还是小说的主人公春月,她们都有着相似的出身,而译者与春月所经历过的时代困苦、混乱似乎又有太多的重叠。英达追忆母亲之所以钟爱这个故事,投入了毕生积累和全副精力,甚至为此搭上一条命,他说是因为“它就像母亲自己的故事”。

  同为名门之后,新式启蒙教育,使得她们都从传统意义上的大家闺秀,变成了兼具新旧文化修养的知识女性,却又不乏温婉、贤良、大气、从容、坚强的美德。她们的一生都独自承担起了更多的苦痛,为整个家庭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正是她们之间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命运的相照,再加上吴世良在中英两种语言上的惊人造诣,才使得最终呈献给中国读者的是一个如此完美的中国女子---春月。我甚至说不清是春月的身上有着吴世良的影子,还是吴世良的经历给了春月更好的诠释。

  “她从不诉苦,从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庄严,

  春月读后感3

  第一眼便被书的封面装帧吸引了,一个温婉女子的侧脸和背影,一轮淡淡圆月的光环,一抹清新的绿色封腰配上显眼的的文字,素雅之中有些闪耀的光亮。这是一部有点绵长却谈不上精彩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江南的女子在大历史背景下所经历的命运,时间的跨度从清光绪年间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故事虽不算大的离奇,也谈不上有太多的曲折,不过很多的描述与现象却是身边熟悉或曾经听闻过的,即使到了当下,似乎尚有些那样残存的历史影子。对于个人也好,家族也罢,想来是无法摆脱这样的大环境的,也免不了要受到时代的影响,哪怕有很多不同的个例,然而依然能感受到那历史的气息,这是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的一个缩影,有些感慨、有些怅惘、有些无法排遣的抑郁。

  在没有翻阅本书前略微看了些介绍,觉得这是有点像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那般,写几个家族和典型的人物,随着岁月的变更,历经人生的起伏,而且作者也是用英文创作的。但读完之后发觉小说本身并没有自己期待的那样完美,整个故事呈现出上半部节奏缓慢、下半部节奏加紧加快的状态,情节是有的,不过读来并不能深深地去触动内心的兴奋点,时代的背景和历史的强调稍多了些,而人物本身真正的性格却不能跃然于白纸黑字之间,简单的叙事描述和不咸不淡的对话看多了引发不了好奇的思维,但我相信其中有些人和事是有生活中的真实作为原型的,而且千真万确。

  在这部书中,让人看到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变迁史,尤其是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战到内战、从国共分治到大陆开放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而动荡的过程中,一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江南女子,一个与之相关的家族和亲人,随着历史的风云而变幻,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而变迁,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沧桑,其实作者是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加动人和揪心的。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很好很好的故事元素,却没有深深地体会到艺术的美妙,这是有点遗憾的,尽管中文的翻译也许很正确,也完全传达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只是感觉告诉我之前对此的期待有些不太甘心的失望。

相关热词:

Copyrights 2018-2019 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http://www.977job.com/, All rights reserved.